清仿明永樂薄胎碗
閱讀數(shù):14903 發(fā)表時間:2016-1-14
薄胎瓷是指一種瓷胎薄如蛋殼,、輕巧秀麗的細白瓷,,通常又稱脫胎瓷,,形容它薄到了幾乎沒有胎骨的程度,。薄胎瓷的制作要求極高,,特別是修坯,,是最艱難也是最要緊的一道工序,。胎體成型后,待器內(nèi)掛釉晾干,,隨即刮除未掛釉那邊的胎體,,刮到幾乎只剩一層瓷釉后,再在刮削面上施以釉汁,,如此反復(fù)百次之多,,才能將二、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刮到蛋殼那么薄,。關(guān)鍵時刻如稍不留神,,一個喘息都會導致前功盡棄。因此若不是技術(shù)精湛的制瓷高手,,肯定是不敢問津的,。這件薄胎碗正是“少一刀則嫌厚,多一刀則報廢”標準的充分體現(xiàn),,因為燒好后幾乎抽去了胎骨,,于是便有了“脫骨”之名。

這里借《收藏快報》向藏友介紹一件景德鎮(zhèn)燒制的清仿明永樂薄胎瓷碗,,現(xiàn)珍藏于廣東省汕頭市博物館,。碗口徑10.1厘米,底徑4厘米,,高4.7厘米,。釉色勻凈柔和,似甜白糖色,,給人一種恬靜感,;造型秀美,線條流暢,;器身輕如紙張,,薄如蟬翼,幾乎不見胎骨,,只見透明的釉層,。在碗壁上刻著雙龍戲珠的圖案,映著光仿佛看見兩條栩栩如生的飛龍正在空中遨游,。碗底心刻有仿“永樂年制”款,。“只恐風吹去,,還愁日炙消”,,這兩句古人詠薄胎瓷的詩句,用來描繪這件精美的薄胎碗,同樣也是十分形象貼切的,。
明代永樂時期景德鎮(zhèn)窯開始制作薄胎瓷,,成化時期便取得了很高成就;到了隆慶,、萬歷年間,,連一些技術(shù)水平較高的民窯也能燒造了,并有了薄胎瓷器卵幕杯,、流霞盞,、皮蛋盅等專用名稱。器型除碗盤碟盅外,,還有花瓶,、文具、酒具之類,。薄胎瓷已經(jīng)不是作為實用瓷,,而是以巧奪天工的工藝品的高貴身份傲立瓷苑,蜚聲中外,。又因為永樂年間制作的薄胎瓷工藝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,,所以清代多見仿永樂年間的薄胎瓷器出現(xiàn)。
[ 返回列表 ]
開館時間:
周二至周日每天9:00—17:00(16:30
觀眾停止進場),,逢周一閉館(法定節(jié)假日除外)
門票價格:
免費對外開放
聯(lián)系方式:
地址:汕頭市金平區(qū)月眉路與韓堤路交界處(背靠汕頭市中山公園西北角
電話:86 0754 88973980
周二至周日每天9:00—17:00(16:30
觀眾停止進場),,逢周一閉館(法定節(jié)假日除外)
門票價格:
免費對外開放
聯(lián)系方式:
地址:汕頭市金平區(qū)月眉路與韓堤路交界處(背靠汕頭市中山公園西北角
電話:86 0754 88973980